用好农产品期货 助力龙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黑龙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产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PG电子官网。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一家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一直心系龙江发展,坚定助力龙江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在大商所支持下,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在学期货、用期货,地方政府对期货市场也越来越重视,不断推动将期货工具运用于应对市场风险、保障农民收益,助力龙江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青冈县地处松辽流域黑土带核心区,依托适宜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玉米产业,玉米种植面积达20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七成以上,如何规避玉米价格风险是当地政府及种植户关心的大事。随着黑龙江源发粮食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将期货工具熟练融入现货经营之中,期货之风也吹到了田间地头,为农户稳收增收增添了新型保障。
在源发物流总经理刘勇看来,价格发现是期货市场的一项重要功能:“我们非常注重期现结合经营,公司已经成为大商所玉米交割库和产融基地。分析研判玉米期货价格变化和走势,早已成为公司经营的一环。来自期货市场的价格信息不会仅局限于一时一地,能帮我们更好地制定采销决策与计划。”
而对于种植户而言,会看期货同样非常重要。刘勇说,不少农民种地是一把好手,但在面对市场时却有些晕头转向,听说价格要涨就坚决不卖,听说价格要跌了又想赶快出手。只靠道听途说做决定不利于他们的钱袋子鼓起来。
去年,青冈县昌盛镇南岗村农户姚玉柱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对于新粮上市后到春节前的行情,他仍然看涨,但又担心价格下跌影响卖粮收益。而刘勇结合期货市场信息研判后市向下的可能更大,于是提供了一份保值溢价合同,帮助姚玉柱提前锁定售价。
这份保值溢价合同,是青冈县正在推广的“期货+定制”模式的一种。签订合同时,玉米现货价格为0.96元/斤,源发物流在给予保底收购价0.93元/斤的基础上,承诺涨过0.96元/斤的红利全部补贴给姚玉柱。去年秋收后玉米现货价格一路走低,到今年春节前已经跌至0.83元/斤,但姚玉柱依然能够以0.93元/斤的售价结算粮款。
刘勇介绍,“期货+定制”有两种典型模式。一种是定制锁价保收,即企业结合农民种植成本、期货价格等信息向农户预报一口价收购价格,农户认可后,双方签订远期购销合同,即可提前锁定种植利润。另一种是保底溢价促收,即企业根据期货价格确定远期购销价格,下浮一定金额作为保底收购价,下浮的费用则用于企业购买看涨期权应对价格上涨风险,此方案既可帮助农民规避跌价损失,亦使其可享受上涨红利。姚玉柱即是通过第二种模式增收20万元。
直观来看,“期货+定制”有助于让农户卖粮卖得价格更高,让用粮企业买得更便宜。刘勇分析了其好处:“首先是将传统的11月至次年4月的售粮时限向前延伸,帮助农户捕捉更合理的售价;其次是增加了售粮渠道,农户直接对接工厂,没有中间商赚取差价;还有就是帮助农户更加了解市场信息,让农户卖粮卖得明白;此外还能通过锁定收益帮助扩大再生产,助力规模化种植的推广与发展。”
“期货+定制”依托农产品期货交割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联农带农作用,连接农户、合作社和企业共同探索推进,能够合理利用现代金融工具有效应对粮食价格波动影响。青冈县政府对此给予了充分认可,并积极协调农业农村局、各乡镇政府积极宣传推广。
位于松花江下游南岸的桦川县有着210万亩肥沃的耕地,是典型的农业县,粮食价格的波动自然也牵动着桦川人的心,但传统的农业保险在应对价格风险时有些“力不从心”。为此,桦川县政府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于2016年首次尝试开展“保险+期货”项目,这一做就是8年。
在2019年桦川县发生内涝灾害的情况下,全县有337户脱贫户通过“保险+期货”获得了补偿,赔付款总计466万元,有效防止了脱贫户因灾返贫。2020年,桦川县因此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在实践过程中,桦川县实现了从零星试点到县域全覆盖、从保价格到保收入、从保费交易所补贴到多方共担的有效转变,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以期货市场为支撑、以保障收入为目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桦川模式”。
2022年的“保险+期货”项目除了有来自大商所的资金支持,还有各级财政给予的500余万元补贴,占到了总保费的50.97%。农户只需自缴约20%的保费,即可获得覆盖产量和价格两端的收益保障。
近年来,桦川县还不断优化升级项目模式,在后端引入基差收购环节,帮助农户在种地前实现定价标准确定、种植收益确定、粮食销路确定,从而增强生产稳定性、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
8年来,桦川县累计为“保险+期货”投入资金2741万元,农民累计获得赔付1.19亿元。未来,桦川县将继续和大商所等金融机构合作,全力推进“保险+期货”实践,积极争取各项有利政策,进一步拓展试点品种,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插上金融的翅膀。
2023年年底,中国大豆产业协会执行会长唐启军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荣誉——“海伦荣誉市民”称号,也正是因大豆“保险+期货”,他与海伦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海伦市素有“中国优质大豆之乡”的美称。2017年,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面临国产大豆量增价减的局面,海伦市迫切需要一种可以帮助农户稳定收益的工具。有着较强农业风险管理意识的海伦市政府,同样敏锐察觉到了“保险+期货”蕴藏的巨大潜力。在大商所的支持下,政府尝试将这一“新锐武器”用于脱贫攻坚战中。
万事开头难,唐启军第一次将“保险+期货”项目带到海伦时就“碰了一鼻子灰”。然而在持续用心的交流中,村民们的心扉逐渐打开,海伦市的第一个“保险+期货”项目终于开展起来,并最终实现了每吨117元、合计152万余元的赔付。第一年就初见成效,“保险+期货”在村民中留下了口碑。唐启军说:“后来有机会我还带着大家参加期货培训班,到现在我们还会联系走动。”
至此,海伦市便开启了新型现代金融农业之路。2019年,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民收益,海伦市政府决定参与大商所“保险+期货”大豆收入险县域覆盖试点。县域覆盖意味着承保面积广、参与农户数量多、项目难度大,在初期的动员落实阶段尤为艰辛。海伦市政府组建了项目专班,积极宣传推广,并因地制宜细分出3档产品,以满足不同地区农户的投保需求,最终推动项目顺利落地。
2019年,在洪涝雹灾齐发且大豆价格下跌的背景下,海伦市“保险+期货”大豆收入险县域覆盖项目让23784户农户获得了9772.8万元的赔付款。“该项目是我国承保面积最大、涉及现货量最多、单项目赔付额最高的大豆‘保险+期货’项目,特别是将当时全市范围内种植大豆的388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其中,有效助力海伦市脱贫摘帽,也获得了省政府的高度评价。”提及此事,海伦市政府工作人员非常自豪。
“这个项目大而复杂,但我们做得非常细致,2万多名投保户,赔付时没出现任何问题和纠纷,真正做到了让老百姓受益。”唐启军也很有成就感。
上述项目只是一个缩影,2017年以来,每年都有“保险+期货”项目落地海伦。近年来,海伦市政府还连年出资支持商业性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花小钱、办大事”的杠杆作用,使海伦成为国内金融服务农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典范。“保险+期货”也和海伦大豆一样,逐渐被大众熟知与认可。
自2016年以来,“保险+期货”在龙江大地上已渐成遍地开花之势,仅大商所支持在黑龙江落地的“保险+期货”项目就有110个,实现赔付超4亿元,为11万余户(次)农户送去了期货市场的“温暖”。在这一过程中,从单纯保价格到有效保收入,再到引入银行和企业提供信贷和售粮服务,“保险+期货”在黑龙江不断升级完善,并为更多期货助农模式提供了启发和借鉴。今年4月,全国首单“玉米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衍生品”项目在巴彦县和尚志市正式落地出单,可弥补“倒春寒”带来的损失。这是“气象+衍生品”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首次应用,开辟了帮助农户应对气象灾害的新实践。
期货“雨露”不仅滋养了种植主体,也润泽了黑龙江的农业企业。至2023年年底,黑龙江地区已有大商所豆一、玉米、玉米淀粉、粳米等4个品种的交割库39个,农产品交割库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前列,再加上大商所“企业风险管理计划”等多个项目的落地,期现结合之风不仅带动了当地农业企业参与期货交易交割,还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南方的粮食龙头企业来此投资兴业。随着企业愈发熟练和灵活地将期货工具用于现货经营,黑龙江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的前行之路上有了坚强有力的后盾。
Copyright © 2020-2025 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鲁ICP备20008350号-1 Xml网站地图 HTML地图 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