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137062245591007847326@QQ.COM

  1. PG电子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PG电子官方中国液晶行业如何赶上美日韩?曾经的没落电子厂如今已是行业巨头

作者:小编 日期:2024-02-25 15:00:26 点击数:

  PG电子官方中国液晶行业如何赶上美日韩?曾经的没落电子厂如今已是行业巨头在今天,什么东西随处可见?你一定会说是手机。智能时代手机确实无处不在,但还有一样东西比手机出现的频率更高,那就是液晶屏。

  手机、电脑、电视、手表、汽车,这些能链接网络的地方,就有液晶屏,这个行业的应用规模可见多大。比如最近刚刚发布的华为MateX,可折叠屏幕惊艳了全世界。

  但是对于液晶这个行业,相信大多数人还是很陌生的,并不知道背后有多少精彩的商业故事。所以今天笔者就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中国液晶行业的故事,看看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中国的液晶行业虽然慢于日韩和美国,但是这几年也是迅速崛起。说到这个行业就需要讲到一家企业,京东方。不是京东,也不是新东方。

  京东方在液晶行业里,资产、利润、产量、生产线数量等方面都是国内第一。京东方前身是老牌国企北京电子管厂,是当年苏联援建中国的重点项目之一。

  改革开放之后,国门打开,电子管厂发现,先进国家的核心电子元件早就不是电子管了,而是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原来再大的国企,现在产品也不符合人们的要求了。

  当时全国正兴起“彩电热”,市场广阔。各省市都积极从国外引进彩电生产线,电子管和彩电用的显像管都属于真空技术,电子管厂也有技术优势。但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这个项目没有落到电子馆厂,而是跟松下合资单独建厂。

  1987年松下彩电公司成立,是当时北京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电子管厂虽然名义上拥有25%的股份,却没有什么发言权。

  错过了彩电生产之后,电子管厂病急乱投医,参与了很多项目,什么保健品、节能灯、出租车等业务,跟原有业务完全没挂钩。

  那个合资厂在彩电兴旺的时候赚了不少钱,电子管厂虽然是股东,却没分到多少钱。而且由于松下技术的封锁,从1987年到2009年,22年的时间中方不能独立设计显像管,在这家公司完全没有地位。

  1997年6月10日,转机来了。北京电子管厂在深圳上市,一下子募集到3.5亿港元,厂子成立这么多年,第一次拥有这么大一笔资金可以自主支配,就可以好好规划下未来了。

  当时液晶行业进入了周期性低迷,韩国的现代公司急于套现,打算出售旗下生产线,京东方有收购的意愿。

  如果是合资引进生产线,生产线打包运到国内以后,对生产负责的将是外方企业,他们有责任确保生产线的正常运转。外方掌控整个生产过程,你想要在实际生产中学技术,是不可能的。

  这样一来,整个生产的管理、设备零部件的采购、供应商管理、技术的后续研发等各个环节,都由合资外方承担。中方能得到的,只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以后的分利,不可能深入到生产过程中去,也就不可能有发展和积累工厂技术的机会。

  而京东方面临的整体收购模式,是整体收购外国技术先进的企业以后,中方就成了企业的主人,拥有完全的独立自主权和生产安排权。

  就跟现在中国搞国产大飞机,有人说飞机的很多零部件都是外国生产。其实谁生产不重要,重点是谁对整体产品负责,挂中国品牌的大飞机,中国企业必须对飞机制造的各个环节有充分的掌控。

  液晶生产就是如此,在大规模的生产当中,基于当地和实际生产的技术,比实验室技术更重要。工厂技术是实践技术,无法传授,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边干边学。

  如果依然是此前松下电器那种合资生产模式,就算再过十年,中国企业也不可能掌握液晶生产技术。现在有机会整体收购国外企业,吃透技术生产的过程,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工业技术,中国企业才算真正掌握了液晶产业。

  在京东方收购现代液晶的时候,上海广电集团也在筹建液晶生产线,不过它们选择了合资的方式。2003年上海广电和NEC合资,投产了5代液晶生产。

  但由于是合资生产,上海广电始终未能掌握液晶生产技术和供应链,因此不敢下决心继续投资扩张生产,这下分水岭就出现了。

  2006年,液晶周期低谷到来,京东方和上广电都陷入巨额亏损,但京东方因为掌握自主技术和供应链,敢于抓住机会扩大生产。到了2007年,京东方因为产量大增而迅速转为盈利,上广电则继续亏损3亿,最终在2009年黯然转让。

  京东方算是走对了路子,敢于在液晶周期的低谷大举投资。目前,京东方在全国拥有11条液晶生产线亿元,是中国工业史上单个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投资额。京东方的出货量目前已占全球22.3%,超过了韩国LG,成为世界第一。

  你可能在想,京东方上市融资不过几十亿元的资金,随后这几年就能投资3000多亿,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

  一般情况下,企业发展需要投资,除了自由资金外,就是靠银行和上市两条路。但是京东方意识到,这两条路PG电子官方,那一条都不适合液晶生产的投资战略。

  2003年1月,京东方正式宣布用3.8亿美元收购韩国现代一条液晶生产线,同时准备在北京开建一条5代液晶生产线,这两个项目的资金巨大。

  京东方原本准备通过香港融资,但因为一些变故没有成功。只好转而向银行,总额高达7.5亿美元,是由国家开发银行领头,九家银行组成了银行团,提供了这笔。

  但是没想到,收购完成没多久,液晶周期又开始,面板价格狂跌。2005年,京东方巨亏16亿,各家银行都把京东方的信用等级下调,后续更是不可能。

  2006年,京东方继续亏损17亿。到2007年4月,银行团的到期,京东方无力还款,只好苦苦恳求各家银行,希望能把延期。几经努力之后,银行终于同意延期。

  不过,好日子马上就来了。2007年下半年,液晶面板价格一路上涨,5代线的销售形势一片大好,京东方算是缓过神来。

  之后,京东方规模逐渐做大,但经过之前几年的折腾,让它意识到一个问题:上市融资和一般银行,这两种融资方式都不适应液晶产业这种“越亏损、越要投资”的进攻性投资战略。或者银行都很看重短期财务指标,他们或许能锦上添花,但很难雪中送炭。

  几经摸索,京东方终于在成都建设4.5代生产线,找到了适合的融资方式。他们向地方政府定向增发股票,以获得足够的资本金。成都4.5代生产线项目中,成都市政府不但提供了土地、税收方面的支持,还提供了18亿元的资本支持。同时国开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提供了16亿元的10年期。

  政府补贴,往往是低效的,因为政府补贴后不会去追踪企业到底怎么用,反正补贴也收不回来,最多事后让企业拿出一些数字和报告上报。政府补贴还要求利益均沾,各个企业都有一点,而不会集中给某一家。

  比如京东方在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建了一条5.5代生产线,内蒙古虽然不缺电,但是电网水平差,经常停电,这在当地见怪不怪。

  但是液晶生产线,搬运玻璃板就是靠电磁力,断电0.1秒,玻璃板就会掉下来砸碎了。不仅这样,清理各处的玻璃碎渣,至少要两个小时,很浪费时间。这条线小时候来计算,要白付出25万元的利息。

  除了电力稳定,还有工人、土地、排污、后勤保障、绿化等方面,建设液晶生产线这种超大型工程,都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性支持,所以是政策密集型产业。

  要想让地方政府提供这种政策支持,主动改进各方面的做法,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政府入股,分享液晶生产的利润,当然也分担风险,这实际上是政府、企业共同成长的过程。

  通过京东方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电子产业的一些特点,就是现代电子产业,需要的条件特别复杂,不仅是企业的事,还是政府、乃至全社会的事。只有一个国家的总体能力跟得上,电子产业才能生根成长。

  液晶产业的发展也折射出现代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变化越来越快,传统媒体到自媒体,线下零售到电商,从社交到短视频,如何让自己更得上社会的变化,成为现代人的必修课。

  当然,在眼观六路的时候,仍然不要忘记打造自己的立身之本,让自己的专业能力能够持续输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无论时代怎么变,站定之后再发展,才是正确的。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