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137062245591007847326@QQ.COM

  1. PG电子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线上交流越来越重要但它也带来了很多焦虑

作者:小编 日期:2024-01-29 03:36:58 点击数: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线上交流越来越重要但它也带来了很多焦虑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社交媒体观察他人的行为,从而接受这种行为作为自己的社会规范标准。

  而媒体理想内化通过社会比较,将这种社会规范标准内化为个人目标,主观认为应努力去实现该状态,从而造成负面的心理状态。社交作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分为线下社交与线上社交。线下的面对面社交不仅可以扩展大学生的人脉也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此时线上社交则聚焦了大部分学者的目光。

  先前的研究有一部分发现是社交媒体的使用对青少年的社会资本以及生活满意度具有积极影响,而另一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社交媒体的使用与使用中的上行社会比较、焦虑情绪呈显著的正相关。那么探究社交媒体使用与受众焦虑情绪的关系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亟不可待。

  本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经验后,拟在大学生群体中探讨朋友圈的使用与使用中的媒体理想内化以及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关系,通过SPSS回归线性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朋友圈使用中的自我表露和卷入程度对大学生的焦虑情绪存在正向的影响作用。

  媒体理想内化对大学生的焦虑情绪存在正向的影响作用;媒体理想内化在朋友圈使用的自我表露和卷入程度对大学生的焦虑情绪的作用关系中呈现中介调节作用。

  微信朋友圈每天使用时间、好友数量与焦虑情绪的关系不显著或较弱。在相关性分析中我们得出结论:微信朋友圈每天使用时间不与焦虑情绪存在关系,而好友数量与焦虑情绪存在较为微弱的关系,关系强度都不如微信使用功能显著。

  早期有关社交媒体使用与焦虑或抑郁情绪的关系中,大多数将社交媒体使用这个自变量细分为使用强度这个维度,而忽略的是使用功能对焦虑情绪的影响。

  朋友圈的使用时间越长并不是产生焦虑情绪的充分调节,而如何看待朋友圈才是关键因素。将朋友圈看作抒发自我情绪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朋友圈中倾诉地越多,证明对朋友圈这个平台的依赖和信任。

  再这样的情况下,与朋友圈愈发亲密,则越容易在意该平台上发布的信息,即自我表露与焦虑情绪的关系。

  然而将朋友圈看作一个与外部世界沟通的重要渠道,仿佛对待一个真实存在的朋友,则接触到的朋友圈信息会愈充分,即卷入程度与焦虑情绪的关系。而单纯的使用时长并不能充分体现用户对朋友圈的看重程度。

  好友数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朋友圈内容的数量,但不能直接体现用户对朋友圈使用的依赖和重视程度。

  因此我们在社交媒体的研究中,应着重考虑使用功能带来的情感性依赖和重视程度。媒体理想内化在朋友圈使用对大学生的焦虑情绪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社交媒体中的焦虑一直是新闻界和研究学者中的热点话题,虽社交媒体的使用与焦虑情绪的关系已经基本成型——社交媒体使用会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但其背后的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

  国内外对社会上行比较倾向、自尊、自我客体化等中介变量都有所研究成果,但在媒体理想内化这一概念中缺乏量化研究数据支持。

  本研究证明了媒体理想内化这一作用机制的中介作用,为之后的焦虑研究提供了思考方向。社会文化理论指出人们会学习大众所认为的标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努力目标。社交媒体尤其是朋友圈这类同龄人居多的环境下,更容易触发媒体理想内化的形成。

  本研究证实了大学生会吸收朋友圈中的理想内容作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发现与自己真实情况形成落差从而产生压力,致使焦虑情绪的形成。

  在明白这背后的作用机制后,更方便我们总结如何应对社交媒体中的压力:理性看待朋友圈中的“美好”经历。

  在《微信朋友圈的理想化》提出,大部分人不会在朋友圈发布负面情绪而是发布一些重大事件和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说明在朋友圈中发布动态的人会挑选出积极的内容发布。

  所以当刷到朋友圈中的“优秀事迹”的内容时,不应一昧地将这些内容看作理想化状态从而对自己的心理状态造成压力。理性判给自己设定目标。

  媒体理想内化的其中一个步骤是将朋友圈中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目标。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理性判定朋友圈的理想内容是否符合自己可以达到的程度,如果是单纯的羡慕或好奇,则不应给自己施加太大压力;如果是合理且可以通过短期努力达成的目标,则可以作为鞭策自己的一种鼓励。

  自尊会对媒体理想内化的中介作用产生调节。在确认媒体理想内化的中介作用之后,数据分析进一步发现了自尊指数对理想内化的调节作用。

  说明理想内化还受到个人自我评价的调节影响。由此可以推出自我评价高的大学生往往有着更强的自信感PG电子官方,尽管接触更多的媒体理想化信息,进行了内化,但相对于对自我评价低的大学生来说会自信,则产生落差感的程度会较小。

  通过自尊的调节作用我们可以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出建议:树立健康的心态需要更强大的自尊,减少对社交媒体上信息内化后的落差感。男生的理想化程度与焦虑情绪并不亚于女生。

  在以往的研究中和固有偏见中,人们通常认为女性更容易受到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影响,并因为生理上的差异女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但本次研究中的结果显示,男性理想化程度与女性不相上下,说明男性在当代社会也有着较为感性的一面,且在线上社交的参与也愈发活跃。

  同时也说明了社交媒体给用户带来的压力不受限于性别,青少年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有性别之分,同样要给男生和女生同样的重视。

  同龄人且存在竞争关系发布的理想化内容更容易促使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通过焦点访谈我们得知,如果发布朋友圈的主题是与自己不亲近的陌生人,或者不存在竞争关系,则不容易将理想内容内化。

  说明处在类似环境下的同龄人带来的压力更容易造成焦虑情绪。大部分访谈对象都提到了“当前自身所处情况”,如果自己处于一个想要求学的状态,那么就会对学业理想内容格外关注且内化为自己的目标;而当处于一个想要求职的状态时,就会相应地忽视学业相关的理想内容,而关注更多求职类的动态。

  本研究是对微信朋友圈使用与焦虑情绪的关系研究,以媒体理想内化为中介变量,探究大学生焦虑情绪背后的作用机制。

  不同于社会比较倾向,自尊和自我客体化等中介变量,本研究为社交媒体使用与焦虑情绪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作用机制研究方向,即媒体理想内化。

  但因为以下几个原因,本研究还需要继续改进:第一,因时间与费用原因,本研究采用了问卷星的样本服务,并未严格遵守随机抽样的科学性。

  选取全国大学生的方便抽样,既不能控制地域性差异,也不能保证结论的普遍性;第二,社会比较倾向作为一个调节变量在本研究中,因量表可信度较低未被放入线性回归模型中分析。

  因社会比较倾向在社交媒体使用与焦虑情绪的关系研究中出现率极高,证明该变量与这两者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若社会比较倾向这个变量可以在问卷改善后提升信度并放入模型进行检验,或许可以给结果提供新的思路。

  第三,媒体理想内容的测量虽然分为三个维度:学术理想、社交理想、两性理想,但在实际的数据分析中并未分开维度一一研究它们的中介作用,而是合为一个因子进行数据分析。

  尽管最终结果显示媒体理想内化的确起到了调节作用,但是三个维度中哪一个维度的条件作用最明显并未在此研究中得到体现。

  如果进一步对具体理想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或许会获得研究新思路,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中可以提出更确切更有操作性的改善办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随便看看